Train your mind, enrich your life!
登記

親子系列 - 運用NLP的假設前題去有效管教子女

親子系列 - 運用NLP的假設前題去有效管教子女

NLP有一些假設前題,我們可運用這些假設前題,作為我們的思考和行為的方向,可使我們的行為更有彈性,擴闊我們的“地圖”(maps) !

孩子對事情的理解可以很不一樣, 在這集NLP親子系列中,讓我們探討當中的奧妙。

NLP提出以下其中一項的假設前題:

地圖上的界線並不等於真正的地域(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)

我們對事物的認知,是由感官經驗得來的,由我們給予它們意義。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!

我們跟孩子所看到的,同一件事情,大家的理解可以很不一樣!

一位3歲的小孩,他父母帶他來見我做治療,因為他孩子上了一課興趣班後,之後就不肯去上課,。他們甚至迫他到課室門口,也是哭鬧著,怎也不肯進去!可是,父母已經交了數千多元的費用。當我慢慢引導小孩後,才知道孩子不肯去上課的原因,原來是哪位興趣班老師很兇惡,甚至大聲罵他。

另一個案,孩子哭得很厲害,因為孩子的玩具車壞了!父親工作很忙碌,下班後,看到家中的孩子哭得這麼厲害,父親馬上說:「孩子,沒關係,爸爸現在把壞的玩具車扔掉,爸爸會買 一架新的玩具車給你……(心想這可省卻很多修理的時間,因為工作了整天, 實在太累了)…… 」但是,孩子一聽到爸爸說要扔掉玩具車,哭得更厲害,父親開始覺得很煩惱……其實,孩子哭得這麼厲害,是因為這玩具車陪伴了他多年,現在,竟然被爸爸無情地把車扔掉了!

另一個案,有一位5歲的男孩,悄悄地保留飮品的膠瓶,準備將膠瓶帶回學校做環保習作……,但是,他爸爸毫不知情,覺得飮過的膠瓶十分骯髒,隨便將之扔掉了…… 5歲的孩子當晚憂憂愁愁,不能入睡,父母也非常擔心,以為他上學壓力大!在我細問下,才知道原來因為他沒有了他的膠瓶,感到很傷心!

當我們了解 -地圖上的界線並不等於真正的地域,我們便可變得更加客觀!我們與孩子所看到的,同一件事情,原來,大家的看法和想法,可以很不一樣!

先明白子女行為的正面動機

NLP提出另一項的假設前題:

每個行為背後均有正面的動機。(There is always a positive intention behind each behavior.)

處理有問題的行為時,父母先要找出子女有問題的行為,其背後的正面動機,把子女的行為與正面動機分開。

先明白子女的正面動機,然後再處理他的有問題的行為。

要把子女的正面動機,從他們有問題的行為當中,分開出來,而不是馬上責備或是寬恕子女的行為。

這樣,有問題的行為亦會較易處理。之後,當我們想與孩子溝通時,我們也可以找到 更多、更新、更有效的方法。明白孩子的正面動機後,父母情緒也會較穩定,雙方都會感覺良好,孩子有問題的行為亦能夠易於處理,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改變他的行為,而我們的焦點再不是單單放在他有問題的行為上。

我們可運用NLP的假設前題,讓我們的行為更有彈性,擴闊我們的“地圖”(maps),成為更有彈性的父母 !